“无欲无求”的员工,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020-07-31 09:51:57 内容管理员

    文章来源于智鼎人才管理,作者刘瑞利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无欲无求的员工,如何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我在和同事们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开玩笑说:都无欲无求了,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吗?还有必要调动其积极性吗?大家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疑问?



我想作为管理者,包括我自己,我们都希望员工能够“不用扬鞭自奋蹄”,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但现实并非如此。在面试时,我们经常听到管理者讲到类似的情况,比如“我们团队的员工,年龄普遍偏大,过几年就要退休了,无欲无求,我都不知道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我们这个地方人很有钱,员工不缺钱,小富即安,没什么追求。”说到这儿,我特别有同感,我的老家煤矿资源丰富,有钱人比较多,银行的柜员好多都开着宝马X5上班,工资还真不够油钱,那为什么会选择来银行工作呢?再比如,记得有一年我去一个二级行做测评,有的员工开着跑车来参加我们的测评,既然不缺钱,那为什么来参加测评呢?真的就是“无欲无求”吗?

说到这儿,有个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也是促使我分享这个话题的主要原因。


有一次在给某个单位的管理者讲《自我认知与领导力发展》这门课程的时候,课堂上会用到一个工具“员工需求调查表”,里面列出了10项员工需求,比如直接上级的信任、得到晋升和发展、工作有保障、感兴趣的工作或任务、参与决策等。我们会让管理者填这个表:对于这10项需求,你认为员工看重什么?请按照员工看重的程度排个序。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绝大部分的管理者很笃定的认为他们排的这个序,员工一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就挑了一个很自信的管理者,我说你把这个需求表发到你们部门群里去,让每个员工自己填一下。结果发现员工的排序千差万别,差异非常大。其中有个员工特别有意思,他把获得晋升和发展排在第一位,但他不好意思把排序发到部门群里,单独发给了这位管理者。当时这个事对这个管理者触动很大,他觉得在他们那个大环境下,员工的需求跟他想的应该差不多,但实际不是这样的。




我们今天分享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必要简要介绍两个理论,一个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工作要挣钱,吃喝玩乐,要养家糊口)、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比如我们老家煤老板的孩子,有钱,生存的需求已经满足了,那他为什么开着X5做柜员呢?在我们老家那边,能在银行工作觉得很体面,很有面子,能够满足自尊心,或者受到亲戚朋友的认可)。

基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存在无欲无求的员工吗?我觉得不存在,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且也是个性化的。

既然每个人都是有需求的,调动积极性的过程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那么调动积极性岂不很容易?我们来简单讲第二个理论——期望理论。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激励力=期望值×效价。通俗地讲,人之所以完成某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激励力就是员工有多强的积极性或动力去达成某个目标;效价是指事成之后其结果对于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大小;期望值是指员工认为有多大的把握达成目标并导致预期的结果。概况一下,就是三句话:(1)干得好,评价高;(2)评价高,回报多;(3)给的回报就是其想要的。比如以我部门的员工为例,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有的对收入比较看重,所以对做项目比较感兴趣,愿意马不停蹄地带项目,做的项目越多,拿的项目激励也越多;但有的同事,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很看重,所以即便这个项目没多少钱,但只要是个创新的项目,就非常愿意参加。有的同事比较擅长和客户打交道,但对研究不感兴趣;但有的同事对研发感兴趣,但不擅长和客户沟通,我曾经也是出于对员工的关心和培养,比如让擅长与客户沟通的同事多承担一些研发的工作,但效果不好,他自己也不愿意。我本来是出于好意,但我给的并非他想要的。

图片关键词


那为什么会有管理者觉得自己的员工无欲无求呢?很重要的原因:不了解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或者没有关注员工的个性化需求,你给的不一定是他想要的。可能还有个原因,有几类员工容易让管理者觉得“无欲无求”:一类是“新生代”员工,90后或95后的员工逐渐进入职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物质相对富裕,一旦工作不爽了,就裸辞,所以很难捕捉到他们的需求点,容易让管理者觉得“无欲无求”;还有一类员工,年龄偏大,经济条件还不错,再往上发展可能性也比较小了,好像没什么追求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比较难。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重点跟大家探讨如何调动这两类人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新生代”员工的积极性


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事例:我们在给某个银行省行做项目的时候,发现全行的人员流失率很高,尤其是新招录的大学生。但是有个支行人员流失率很低,新招录的大学生离职的很少,而且来参加我们面试的人群中这个支行的员工的精气神,跟其他支行完全不一样。我当时很好奇,就想着一定要了解一下。来参加面试的,有个女孩,90后,研究生毕业,已经做了3年多的柜员了。按照我们通常的判断,研究生毕业,一直做柜员,离职的风险是很大的。我当时就问她:你研究生毕业,而且学校也不错,是什么原因一直从事柜员岗位?她说:我的性格偏内向,那种内容固定、按部就班的工作特别适合我。根据我的判断,她确实是银行期望的“柜员”范儿,所以,干得好,还干的久。


还有一个是95后,男孩,也是研究生毕业,做了一年多的柜员,目前是一名客户经理,他说目前的工作很适合他,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追求挑战,他们行长去分行汇报时都会带着他,也会鼓励他参加分行组织的竞聘,他现在干得很有激情。


听完这两个人讲述之后,我对他们的支行行长就更好奇了,我一定要跟他们上级聊一聊,为什么他这个支行人员最稳定、员工的工作状态最好,诀窍是什么。跟这个行长聊完之后,我坚信了一个判断:员工的工作状态、员工积极性的调动,跟直接上级有很大的关系对我触动很大,值得学习和借鉴。


01

以身作则


他本人是个特别有激情的人,你跟他聊天,感觉他能量很足。他说自己作为基层管理者正人先正己,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基层要做基层的事,不以领导自居,要和员工打成一片,跟大家同甘苦,共患难,而不是高高在上。所以员工特别服他。

02

知人善任


由于和员工打成一片,所以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交流的不光是工作,还有家常。所以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8小时外在忙什么都很清楚,知道员工在每个阶段需要什么。员工干的工作是自己擅长的,做到了人岗匹配。员工觉得所做的工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我当时请教了他一个问题:有的管理者不太愿意员工去参加竞聘,甚至会想办法阻挠,担心熟手走了后,没人顶替,影响眼前的工作。他说:我已经向分行输送了很多人才,我这儿快成了分行的人才基地了,其他支行的员工都想来我这儿,这几年下来,不但没有影响到工作,反而盘活了人才,大家觉得跟着我干有盼头。

03

多表扬,少说教


每周的例会,坚持得很好。而且每周的例会,坚持做两件事:一是表扬一个员工。90后、95后的员工基本上都是在父母的表扬、肯定中长大的,当然不是为了表扬而表扬,而是我每周在日常工作中会观察员工的表现,所以表扬一定是有依据的;二是解决员工遇到的问题。我很少在例会上给员工讲大道理,因为支行所有的岗位我都干过,员工只要有问题,我都会支招,想办法解决。当然我不会直接给解决办法,我觉得这样下来员工容易产生依赖,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都是名牌学校毕业的,我会引导他们找到解决办法。

04

让员工觉得自己很重要


我去分行汇报工作时,我都会带着员工去,多让员工抛头露面,多创造机会让员工在上级领导面前表现。比如我会说这个事他在牵头,员工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事大领导都在关注,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很重要;比如我们每年分解任务目标时,或者制定一些竞赛方案时,我很少自己拍脑袋定,因为我自己还是员工的时候,只要某个方案或指标是领导定的,我只是被动执行,我就很不愿意去干。所以,每次制定方案时,我都会让员工参与进来,你会发现你只要信任他们,员工会有很多创新的想法,方案一旦确定后,我们就会去坚定不移的执行,因为员工觉得方案是我自己制定的。

还有很多好的做法,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这个行长我们目前还经常交流,他个人成长得很快,已经在非常重要的管理岗位上了,他就是那种典型的有温度、有厚度、有高度、有广度的人。

图片关键词


如何调动老员工的积极性


这也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也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事例的主角目前在一个省行当行长,他曾经在一个二级行当行长,他说山西、内蒙的煤老板大部分是来自这个地方,非洲的很多超市基本上是这个地方的人开的,当地的人特别有钱,长期下来,华侨特别多,所以当地的银行主要做华侨业务,后来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对业务的冲击很大,不良率很高,人员管理方面也遇到了各种问题。他去之前,好几任班子成员,没有不受处分的,轻者记过,重者直接免职,导致这个行的风气很不好,没人敢去。他去了以后,发现这个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没有激情,谁也不服谁,人心不齐,这个时候抓业务其实很难的,员工都在观望,都在“不怀好意”地看这个行长会是什么样的结局。他就想一定要重塑这个行业的文化。


他深入基层去调研,去找员工聊,问大家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因为大家不缺钱,90年代家家户户都住别墅了,最后经过反复讨论,排在第一位的是激情,然后是责任、担当、协作,这8个字确定下来,作为这个行的文化。那怎么来重塑这个文化呢?最让他自豪的是每年的颁奖晚会,很隆重,搞得跟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晚会一样,特别有仪式感。他让综合管理部从年初开始,要注重搜集素材,比如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典型的员工。快到年底的时候,启动评选,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奖项,比如希望之星、成长之星、管理之星等等。投票的过程是公开透明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只有行长一个人知道。他亲自写颁奖词,由于原来做过办公室主任,颁奖词写得特别有文采,针对性强,很感人。现场开奖的时候,因为事先不知道最终评给了谁,特别有神秘感,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颁奖词,而且参加晚会的除了员工,还有员工家属,客户,让客户或员工家属去念颁奖词,或去颁奖,效果特别好。


特别感人的一个场景是:他的一个网点行长,是一位女性,年龄比较大了,在这个网点好多年了,老公在另外一家银行,女儿上初二,特别叛逆,母女两关系很差,经常哭哭啼啼的。正好有一年,她获奖了,大屏幕上播放了他日常工作的很多片段或瞬间,让女儿上去给母亲献花,宣读颁奖词、颁奖,母女俩在台上抱头痛哭,场面特别感人。第二天这个网点行长专门到办公室来感谢他,她觉得组织能把这个荣誉给她,而且还是以这样隆重而特别的方式,她很感动,因为她跟她的女儿好久感情没这么好了,原来隔阂非常大,女儿很叛逆,现在觉得她女儿完全理解她了,觉得自己母亲很了不起,员工每年都特别期待颁奖盛典。他离开这个行之后,每年的颁奖盛典一直保留了下来。




其实对这个行来讲,物质奖励并不是大家最关心的,反而这种荣誉感是大家比较看重的。

在平时的项目中,我也会经常听到老员工讲自己的故事,觉得老员工身上有一点让我特别感动,就是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他们很有可能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速度不如年轻员工,工作冲劲儿不如年轻员工,但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对文化的认同是年轻员工值得学习的。经常有人问我:刘老师,新员工的稳定性怎么考察?我的建议是选拔解决了所有问题,发挥好老员工文化传承的优势、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组织的忠诚和认同,这种强大的力量一定会感染到年轻的员工。

由于时间有限,今天我只跟大家分享了管理者经常会提及的两类人群如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这些真实的事例,我们发现员工并非无欲无求,需要管理者用心去了解他们。(本文完)